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科博館生命科學廳生老病死展場活動指引參考資料 8之3 2012年12月1日

 
 
 

科博館生命科學廳生老病死展場活動指引參考資料 83

2012121

(The Journey of Human Life 83)


※本參考資料的基本架構源自於科博館的《生老病死活動指引》,僅僅加上一些個人的看法和意見。《生老病死活動指引》原稿共有兩份

《生老病死活動指引》共有兩份:

參考資料8184是補充第一份的《生老病死活動指引》。

參考資料8588是補充第二份的《生老病死活動指引》。

是在下看過的科博館所有展場活動指引中寫的最詳細而深入的兩份,讓人不得不佩服執筆者的學識之淵博,下筆的用心。我所做的一些補充,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所有的褐色新細明字體,是科博館的《生老病死活動指引》原稿。

胚胎學家考慮到實際的發育狀況,也為了討論的一致性,大家約定由卵受精

  後的前八個星期稱為胚(embryo);第九星期~第三十八星期則稱為胎

  fetus)。 

※所有關於胚期(embryo stage)的發育時間及胚的身長均以胚胎學家常用的

  Carnegie Stage Table為準。雖然是美國人建立的數據,而已被大家引用了

  近百年且盛名不衰,應該有一定的公信力。

  生來獨一無二的你

看一看你四周的人,是否他們的長相都不一樣?

想一想你所認識的人,是否他們所擁有的特點也各不相同?

這是由於我們都生來獨一無二,才能不但擁有不同的長相與特徵,也能各自擁有不同的特質與長處。

請動手操作以下的展示,看一看你與別人所不同的指紋、虹膜、聲紋等生物特徵,以及你所擁有的獨特智能。

指紋


我國目前所採用的指紋制度和世界各國統一標準一致,使用的是英國學者E.R.Henry1901年創立的現代指紋法,即Henry System分類整理法,將指紋分為二部八類Henry並確認了若指紋上有13個特徵點重合,即可確認為本人。

中國人指紋以型紋最多,其次為箕形紋,白種人則以箕形紋最多。

指紋〈皮紋〉是指人手指頭,第一關節以上凹〈谷〉凸〈脊〉的紋路;具有因人而異、永久不變,受損再生的特性,即使是雙胞胎的指紋,也是紋路非常相似而已,他們的紋路細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機台文字:

「現代指紋法」分為二部八類:

(一)有數部

1.斗型W


1. 斗形指紋是由多條環形線或橢圓形線或螺旋形線組織,或旋轉成其它變態之圓形紋路,其左右各有一個三角出現。

2.囊型C

3.雙箕形D


2. 雙箕型紋(Double Loop)


4.雜形X

(二)無數部

5.弧形A


3. 弧型紋(Arch)


6.帳形T

7.反箕R

8.正箕U

 

虹膜

虹膜是眼睛瞳孔周圍的環狀、有顏色的肌肉組織,有四層結構:

1.帶有色斑的真皮層

2.控制瞳孔大小的肌肉層

3.放射分布的血管層

4.帶有色素細胞的前界膜層。

每片虹膜的層層結構,會呈現不一樣的特徵,所以每個人的左眼和右眼,或雙胞胎的眼睛,都不相同。


4. 眼球前方(圖的右邊)藍色標示的部位是虹膜(Iris)


虹膜(Iris)上具有放射狀肌→放射狀肌如果收縮→瞳孔(pupil)放大。

              以及環狀肌→環狀肌如果收縮→瞳孔(pupil)縮小。


5. 虹膜(Iris)的實際照片,正中央的圓孔是瞳孔(pupil),鞏膜(Sclera)即俗稱的眼白。

圖片來源:


聲紋

聲音頻率的圖譜與指紋的特性相同,不會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人說話的聲紋,會因咽喉、口腔、鼻腔等發聲器的生理上差異與後天環境所塑造的發聲偏好而不同。


6. 聲紋儀記錄的聲紋,由於每個人的口腔、鼻腔、尤其是副鼻竇等構造相當複雜,所以每個人聲帶發出聲音,經這些結構共鳴之後,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聲紋。

圖片來源:


為什麼你會獨一無二?

先天上,每個人擁有自己獨特的基因,而有不同的體格發育與不同的智能潛力;後天上,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也一定不相同,這也會影響體格發育與智能發展。所以,即使你有面貌近似的雙胞胎兄弟或姊妹,你還是獨一無二的。

人體的設計圖-基因。人體是由細胞所組成,細胞內主要的物質是由蛋白質所構成,而基因就是製作蛋白質的配方。所以說,基因像建造房屋的藍圖一般,是提供人體頭髮、眼睛、皮膚和其他部位的設計圖。

 

圖說

DNA〈去氧核糖核酸〉是記載基因製作蛋白質配方的語言,主要是由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與鳥糞嘌呤(G)等四種化學物質所組成。腺嘌呤(A)與胸腺嘧啶(T)會彼此配對,而胞嘧啶(C)與鳥糞嘌呤(G)也會彼此配對,形成雙股雙螺旋的DNA結構。


7. DNA─生命的分子(the molecule of life)

1.  人體大約由1015個細胞組成。

2.  每個細胞核中有46條染色體(成熟的紅血球和血小板為人體中無細胞核的兩種細胞)

3.  每個細胞核中DNA的總長約2公尺。

4.  DNA共由約30億個氮鹽基(ATGC)配對組成(3.0×109 base pairsbp),氮鹽基外面骨架以磷酸根及五碳醣(去氧核醣)以磷酸雙脂鍵相連。

5.  人體23對染色體上約有3萬對基因。

6.  基因組(genome)的定義:一種生物體所有遺傳物質的總和。例如人就是指3.0×109的氮鹽基對(bp)3.0×109的氮鹽基對(bp)當中,只有大約3%含有基因對。

 

 

人類基因圖譜

人類基因圖譜就像是一本「人體天書」,有助於科學家解決人體歷經生、老、病、死所面臨的各種問題。1990年,美國政府主導「人類基因圖譜計劃」的研究 ,團隊成員包括美、英、法、德、中、日等國的科學家;另外,美國民間的賽雷拉公司於1998年也開始投入基因圖譜的研究。在各國政府與民間機構的努力下, 2000年公布人類基因圖譜的草圖,2003年完成人類基因圖譜。此計畫已進入研究「人類基因變異圖譜」的階段,目標是瞭解人體彼此間的差異,以便獲得醫治遺傳疾病、克服人體老化等問題的方法。

註:科博館《生老病死活動指引》的執筆者,將Human Genome Project(HGP)翻譯為「人類基因圖譜」是不妥當的翻譯名稱Human Genome Project(HGP)一般都翻譯為「人類基因組計劃」。


8. 報紙上翻譯的也是─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


這是2000年中國時報的插圖,報紙上翻譯的也是「人類基因組計畫」

當時以為人可能具有610萬對基因,現認為人類的基因可能不超過3萬對。

順便一提,因為真核細胞的染色體都是成對的,染色體上的基因理當成對,此圖除了結核菌有四千「個」基因寫對了,其牠例如人、老鼠、蛔蟲(應該是線蟲的誤植)、酵母菌的基因都該寫成「對」才正確。讓我們以寬容的心,體諒那些辛苦事忙而又不一定是相關科系的記者們。


9.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史。

圖片來源:


抱歉此原圖太大,導致字太小,有興趣的網友,按Ctrl鍵同時點擊藍色網址處,即可看到非常清楚的大圖,此圖對「人類基因組計畫」的一些大綱要均有提及。例如提到1996酵母菌基因組定序完成,1998大腸桿菌基因組定序完成,2000年果蠅基因組定序完成,最後的結語是說:「Finished version of human genome sequence completed。」人類基因組於20034月完成定序。


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HGP)

基因組(genome)是指一種生物體DNA上全部的核苷酸而言,在人類約有3.0×109對的核苷酸,三十億對的核苷酸對當中,屬於基因的核苷酸對還不到3%。所以科博館的執筆者,將Human Genome Project 翻譯成為「人類基因圖譜」應該是指各國分子生物學家將三十億對核苷酸對定序完成後,以超級電腦排列出來的才叫圖譜。而計畫的本身還是稱為「人類基因組計畫」比較不會誤導初學者,使他們以為此計畫只管DNA上有基因對的部份,而不管其它,那就真的離題太遠了。

附上中國時報89627日專刊的節錄(做了不少的更改或添加,不過基本的架構仍是中時的。)

中國時報 890627
人類基因組簡介

 本報綜合報導人類基因組即是,在人類細胞核染色體承載所有遺傳物質的總和。染色體是由雙螺旋的DNA(去氧核醣核酸)纏繞而成,DNA則是組成基因的化學物質。

 人體大部份細胞中間都有個核。染色體即位於細胞核內。人類的染色體有廿三對(四十六條),每對都是一半遺傳自生父,一半自生母。

 完整的DNA是由兩股核苷酸互補而成,形狀就像個扭轉的梯子一樣,因此又稱為雙股螺旋,梯子中每一個階梯都是由含氮鹼基相互配對組成。

 含氮鹼基有四種,以英文字首為代稱:腺嘌呤(A)、胸腺嘧啶(T)、鳥糞嘌呤(G)及胞嘧啶(C)。這些鹼基分為兩組,位於DNA的兩股上,會以ATCG方式配對,稱為鹼基對。

 含氮鹼基負責攜帶遺傳訊息,人類基因組計畫即在於破解四種鹼基組成的遺傳密碼。一個典型基因包含數千個鹼基,而據信人類基因組中擁有約六萬至十萬對基因。 (現認為約3萬對基因或更少)

 總計,人類DNA包含大約三十億組鹼基對(3.0×109np),其中只有三%構成基因,控制生物體內各種生化特性,負責製造生命的基本結構-蛋白質。其餘則是垃圾DNA(garbage DNA),直到最近一直被認為並無作用。不過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垃圾DNA可能具有許多規範功能,會影響調節基因的表現。

 另有關基因的相關資料如下:

 -人體有百兆個細胞,每個細胞的DNA密碼中有卅億個字母。

 -DNA資訊可以像一堆平版書堆高至六十一公尺或二百本五百頁的電話

    號碼簿。

 -DNA四個字母ACGT攜帶製造一切有機體的指令,三個字母形成的

    一組密碼(codon)決定一種氨基酸。

 -包含廿種不同氨基酸,用於組合排列製造不同的蛋白質,例如頭髮的

    角質素和紅血球中的血紅素。  

 -人類的DNA,絕大多數(97)非基因。

 -人與人間,DNA只有0.2%的不同(五百個字母中有一個)

 -人類98.8%的基因組和黑猩猩(chimpanzee)一模一樣。

你的獨特智能

你的智能不是只有數學邏輯單一智能而已,美國哈佛大學葛登納(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八大智能-數學邏輯、語言文字、視覺空間、音樂、肢體運動、內省能力、溝通能力和自然科學的能力。只要透過適當的教育,每個人都可以依自己的能力與偏好,發展這八種智能,形成自己的獨特智能。請轉動圓盤,探索你的獨特智能。

數學邏輯智能

對數字運算、推理邏輯及分類歸納的能力。

語言文字智能

對語言文字及其結構的理解、運用的能力。

視覺空間智能

憑眼觀或想像,即可掌握線條、形狀、距離等的能力。

音樂智能

對音樂節奏、音調、旋律的分辨、欣賞、表達及創造能力。

肢體運動智能

運用身體的協調、平衡、彈性、速度、力量等能力。

內省智能

了解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的情緒感受、動機和目標的能力。

人際溝通智能

處理人際關係,察覺他人情緒反應、分辨及感受的能力。

自然科學智能

觀察大自然,以及大自然與人類關係的敏感程度。

􀀔􀀔

人體組織器官的再生

蠑螈斷尾可以再生,海星斷足可以再長。人類也期待組織工程的研究,能讓人體的組織與器官,擁有像牠們一樣的再生能力。


10. 圖以及以下『』內文字節錄自20085月號科學人期刊。

『蠑螈的腳和人類的四肢比起來雖然細小許多,但結構大致相同:外有皮膚包裹,內部有骨骼、肌肉、韌帶、肌腱、神經和血管,此外還有一些排列疏鬆的纖維母細胞連結、固定這些內部組織,並賦予肢體特定外形。

然而蠑螈的腳,卻是脊椎動物裡最獨特的,如果斷了,牠可以從傷口重新長出完整的肢體,而且不管斷了多少次,成年的蠑螈還是能一次又一次地長回腳來。青蛙在蝌蚪時期剛長出來的腳也可以再生,然而一旦進入成年期即失去了這項能力;即便哺乳動物的胚胎也有一些能取代成長中肢芽(limb bud)的能力,但是出生之前這項能力也會消失。事實上,再生能力隨生物發育程度而降低的趨勢,正好反映了高等動物形態的演化,也讓較低等的蠑螈成為終其一生都能再生複雜肢體的唯一脊椎動物。

人們對於蠑螈的這項本領好奇已久,再生部位是怎麼「知道」它需要取代的失去肢體有多長?為什麼牠們斷腳處的皮膚不會像人類一樣形成封閉的疤痕?成年蠑螈如何讓組織保持胚胎一樣的潛能,而能多次從無到有長出整段肢體?生物學家正試圖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能了解自然界的再生機制,我們希望能誘發人體的再生,例如長回截斷的手或腳,並改善其他嚴重傷口的癒合。

人體遭受重大創傷時的初期反應,其實和蠑螈大同小異,但是傷口癒合的策略很快就分道揚鑣,結果是人類無法進行再生,只會在傷口處留下疤痕。然而有一些跡象顯示,人類應該具備再造複雜部位的潛力,關鍵是喚醒人類潛藏的蠑螈式癒合反應。因此,我們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向再生專家蠑螈請益。……』

(圖、文擷錄自科學人雜誌20085月號)

更多的內容請按Ctrl及以下網頁即可看到

 圖文來源:http://x9.org.tw/blog/?p=281#more-281



10.5 紅背無肺螈因其背上的紅條紋而得名。牠們只能在陸地上生活,遠離池塘和溪流,不經歷水生幼蟲階段。最奇特的是牠們沒有肺,靠皮膚及口腔內膜呼吸。受威嚇時,自斷尾巴以逃避敵害。
學名:Plethodon cinereus
英文:Red-backed Salamander
中文:紅背無肺螈
全長:12cm
分佈:美國東部

圖片來源:http://cache.bktx.net/89522.html


 

再生能力隨生物發育程度而降低的趨勢,正好反映了高等動物形態的演化,也讓較低等的蠑螈成為終其一生都能再生複雜肢體的唯一脊椎動物



人體器官壞了怎麼辦?

人體的器官,是在母體內逐月長成的,如果壞掉了,又不能從人體再生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第一種方法─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依據來源不同,分為自體、異體和異種三種方式。

自體移植是以本身的器官為來源,例如把小臼齒移植到門牙上;

異體移植是以他人身體的器官作為來源,例如把人死後的心臟可捐贈給心臟患者;異種移植是以非人類的器官為來源,例如將豬的肝臟暫時給予肝硬化病人使用。

 

第二種方法─人工器官

使用人工材料模仿器官功能所製造出來的儀器,稱為人工器官,末期病患在等待器官移植前可先以人工器官替代,可分為埋入體內與裝配體外(較常見)兩種方式,但人工臟器所使用的材料終究無法充分與人體融為一體。

鳳凰七號人工心臟

鳳凰七號是由台灣衛生署與鄭國材博士等人所合作研發。1996年,一位幾乎完全尚失心臟功能的病患,靠它度過十五天漫長的心臟捐贈等待,完成心臟移植手術,為亞洲首例,倍受世界矚目。


11. 鳳凰七號人工心臟(phoenix No.7 attificial heartPhoenix No.7 Artificial Heart),展場有個一模一樣的模型。

圖片來源:


新型人工心臟

AbioCor II是由美國Abiomed 公司所製造。它是經過三十年的研發及試驗所得的結晶,主要由塑膠和鈦金屬結構組成,可以完全獨立運作。預計在2007年將展開臨床試驗,以能維持五年的穩定性為目標。


12. AbioCor II人工心臟,展場也有一個一樣的模型。


 

第三種方法─再生器官

再生臟器是指培養從患者本人取得的幹細胞,在試管內繁殖分化後移植患者體內,由於屬於自體移植,所以不會產生排斥作用,可以說是最理想的器官移植方式。

幹細胞(Stem cells):最理想的器官移植方式。


13. 幹細胞(Stem Cells)的種類。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stem cell


依其分化能力的不同及分化順序的先後,幹細胞又可分為四種:

1.  全能性幹細胞(Totipotent Stem Cells,來自桑椹胚(morula)的細胞。

   這個時期的任何一個細胞若放入成熟女性的子宮內都有形成一個完整胎兒 

   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細胞我們稱為全能性幹細胞。

2.  豐富潛能性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囊胚(blastocyst)內細胞團的細胞。像內細胞團(inner cell mass)這種可以形成人體各種組織,但放入子宮內無法形成一個完整胎兒的細胞(因為它們無法分化成囊胚期的外層滋養細胞或稱為外細胞團)即稱為豐富潛能性(或複效型)幹細胞,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胚胎幹細胞」。

 


14. 豐富潛能性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是存在於囊胚(blastocyst)內細胞團(inner cell mass)的細胞。

圖片來源:



3. 特定潛能性幹細胞(Multipotent Stem Cells,以被指定形成特殊型態的幹細胞我們就稱為特定潛能性(多效性)幹細胞,而我們常聽到的成體幹細胞(如:造血幹細胞、間質幹細胞)就是屬於此類。

4.  單能性幹細胞(或稱祖源細胞)(Unipotent Stem Cells or Progenitor Cells,特定潛能性幹細胞再繼續分化下去,就形成為單能性幹細胞,基本上單能性幹細胞只能分化成特定組織的細胞,但無法再分化成其他種類的細胞。

 

 

組織工程—人體的再造技術

組織工程是利用細胞生物學和工程學原理,研究如何修復、重建損傷的組織與器官,或研發其替代物的一門科學。人類恆齒一旦拔掉便不再長出,腦和脊髓構成的中樞神經一旦受傷,將終身坐輪椅.等等理所當然的常識,終將因組織工程學的研發而徹底的改變。構成組織工程學必須具備三大要素,即

1.支架

2.細胞

3.訊息因子,其相互作用如下圖:

 


15. 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示意圖ae

(非展場的展示圖,但含意相同。)

1.  支架=matrix

2.  細胞=cell isolation

3.  訊息(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

圖片來源:


 

1.斷裂的神經

2.以神經導管支架〈由生物分解性聚合物構成的模子〉填補、銜接兩個斷端。支架內部設計為有紋路的溝槽, 並加入黏附因子,以方便細胞順著固定方向排序。

3.神經導管中給予幹細胞或成熟細胞〈如許旺氏細胞〉

 

16. 斷裂神經的再生:proximal stump=近神經原細胞核的一端;distal stump=遠離神經原細胞核的一端;Schwann cells=許旺細胞,一種神經膠細胞,能幫助軸突(axons)再生;regenerated axon=再生的軸突。

圖片來源:


4.添加再生因子〈養分〉,可增加細胞的生長及移動速度及促進神經軸突的再生及延長。

5.添加訊息因子〈分化因子〉,使細胞分化為所需的成熟細胞,纏繞神經軸索,產生髓鞘,使再生修復更完整。

6.神經導管分解,被人體吸收、再生修復過程完成。幹細胞或成熟細胞、再生因子、訊息因子。

老化的特徵

頭髮與指甲:頭髮由黑轉白,且變得稀薄;指甲也開始變得粗厚。

大腦:大腦可能會萎縮,但不一定會影響神經功能。

感官:五官的敏銳程度會變得較遲緩,如視力衰退、聽力損失等。

皮膚:皮膚隨年齡增長開始出現變薄、皺紋、失去光滑與彈性。

腺與賀爾蒙:賀爾蒙的水平下降,導致人體對其反應能力降低。

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功能降低,較無法抵抗一些疾病的入侵。

肺:呼吸系統隨著年齡增長,結構與功能產生變化,如肺活量下降等。

心臟與血管:心臟與相關聯之血管循環系統,開始逐漸衰老化。

肌肉:肌肉在25歲時最有力,之後隨著肌肉纖維量減少,開始出現收縮現象。

腎臟與尿道:腎功能衰退,會有頻尿,甚至出現尿失禁,男性會有攝護腺肥大問題。

消化系統:因為消化酵素分泌變少,導致消化逐漸變得緩慢。

生殖系統:女性年長者進入更年期階段;男性年長者睪丸素降低。

骨頭與關節:中年以後,骨骼中鈣質開始流失,容易骨質疏鬆或是得關節炎。

􀀔􀀖

運動延緩老化

不管老年人現況的身心健康如何,身體的活動或運動,對老年人非常重要。運動有助於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此兩種疾病皆屬於老年時期普遍且危險的疾病。另外,有研究顯示,不論是較緩和的走路活動,還是較激烈的慢跑運動,都能延緩身體的老化與衰退,使老年人變得更健康。

太極拳

打太極拳有增強心肺功能、提昇身體柔軟度和增加耐力等益處。

游泳

游泳是全身性的有氧運動,有提高心肺功能和舒緩關節疼痛等益處。

健走

健走也是一種有氧運動,有增加心肺功能、減少身體脂肪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益處。

 

動腦延緩老化

人的頭腦要經常思索運動,否則就會停滯而乾枯,保養之道就是常看書,即使是匆匆瀏覽也好,數學演算、猜字謎、下棋等也是保持頭腦思索的好方法。經常動腦的人其腦血管會處於舒張的狀態,對腦細胞的保養有益處,所以多利用腦、勤於思考,人的腦力與智力才不會急速退化,這也是一種對抗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的保健方法之一。

飲食延緩老化

年老是自然的變化,老化過程中,人體的新陳代謝的速率降低,比年輕時所需的卡路里還少,若不注意攝入的飲食成分,會導致健康惡化。多攝取大蒜、蕎麥、檸檬、花椰菜、番茄、蘆筍、奇異果、葡萄、茶葉等抗癌與抗氧化食物,是延緩老化,留住青春的秘訣。

􀀔􀀗

選擇延緩老化的方法

人們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來延緩老化,一般可以分為自然方法和人工方法。均衡飲食、固定運動或是保持愉快心情等,是延緩老化的自然方法;醫學美容、使用保養品或藥物等,則是延緩老化的人工方法。此二種方法各有其優缺點,自然的方法花費少、 副作用少,但需要有毅力才能見到成效;而人工的方法, 花費較大也需要承擔風險,但是效果卻立即可見。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法呢 ?

有意義的老年生活

在醫療不進步的時代, 「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活到七十歲的人是少之又少;現代醫療進步,高齡化社會則充滿著「人生七十才開始」的活力。請掀開以下面板,看看有哪些有意義的老年生活例子。

1. 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參加社區或老人大學,學習新知識是保持輕年活力的泉源。

2. 義工:助人為快樂之本,參加社區或公益團體,能肯定自我與深度感受生命的意義。

3. 工作:獨立的銀髮新貴,繼續工作專長或投資理財,能讓老年生活過得自信又充實。

4. 興趣:培養運動、休閒、歌唱、琴棋、書畫等多元興趣,品味新人生又怡情養性。

5. 旅遊:偕同三五好友健康休閒旅遊,能減少對社會的失落感,而增加對生活的熱忱。

6. 含飴弄孫:幫兒女照顧下一代,或享受天倫之樂,都是現代人難能可貴的家庭價值。

􀀔􀀘

台灣生命期望值

生命期望值又稱平均餘命,是指一個人在不同年齡點上可預計存活的年數。例如65歲的生命期望值,是預計65歲者能存活多少年;而零歲的生命期望值,是預計剛出生者能存活多少年,全國零歲生命期望的平均值,也可作為全國壽命水準。

台灣醫療水準與生活水準,日徵月邁,人民生命期望值也逐年攀升:民國30(1941)-男性45.8歲,女性50.2歲﹔民國60(1971) -男性67.2歲,女性72歲﹔民國90(2001) -男性73.6歲,女性79.4歲。


內政部2012928日表示,100年我國民

男性平均餘命為75.96歲;女性為82.63歲。

假如人人都長生不老,世界會怎樣?

人口爆炸

資源秏竭

世代對立

去死吧,可能成為義務

透視人體的診斷技術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在進行陰極射線實驗時,發現了可以穿透人體與衣服的x射線,此一發現讓醫生開始擁有透視人體的診斷工具,同時也開啟了醫學影像的大門。

X光造影

1895年發現X光可以穿透人體,顯示骨骼的二維圖像。這是由於人體的器官及骨骼密度不同,而能在X光投射時,於X光片上產生深淺不同的影像。X光造影最常應用於診斷骨骼及肺部的疾病。


17. 鸚鵡螺的Χ光攝影圖,表現了大自然神奇對稱的幾何之美。


超音波成像

1950年醫學開始以人耳聽不到的高頻率超音波,檢查身體內部的肌肉、肌鍵、關節等軟組織。這是由於超音波可以穿透人體的軟組織,組織有不同的密度,因而產生音波阻抗的影像,醫師可藉由觀察超音波影像來判斷病人的病徵。


18. 現在已有三維(3D,立體)的超音波成像(3D photo of Baby Girl 31 Weeks)

圖片來源:


熱攝影

1960年醫學開始以攝影人體熱輻射能的方式進行診斷。其原理是正常人體的體溫會呈現對稱型態,醫師可由不對稱型態的溫度分布,進行病變部位的初步診斷。熱攝影常用來判斷體內癌症和細胞分裂。


19. 全身熱攝影(Thermoscan)

圖片來源


斷層掃描

1972年醫學開始以X光照射與電腦影像組合,將人體組織與器官,以三維斷面顯示。斷層掃描能夠清楚對比骨骼及組織密度,以及顯示腫瘤或其他疾病或損傷病徵。


20. 正在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的木乃伊人形棺。


磁共振成像技術

1980年醫學開始以電磁感應的方式,接收來自身體內部磁場變化的訊號,產生三維的斷層圖像。磁共振成像技術對於軟組織有較佳的靈敏度,可顯示許多不易在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的腫瘤與病變。


21. 頭顱矢狀切面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圖。


正子放射斷層掃瞄

1987年醫學開始導入放射性物質於人體內,以顯示人體內組織的化學與新陳代謝的活性,而定位出身體的異常部位。以正子放射斷層掃描進行診斷,最常用在偵測腫瘤、精神疾病及心血管病變等病徵。


22. 正子放射斷層掃描攝影 左邊: 阿茲海默重症腦部 右邊:健康腦部正子放射斷層掃描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的圖像

正子放射斷層掃描攝影 左邊:阿茲海默重症腦部 右邊:健康腦部

PET以帶有特殊標記的放射性葡萄糖合成藥劑注入受檢者體內,透過儀器測量腦內不同部位葡萄糖的消耗速率,再推斷當時的腦部活動反應。

左邊阿茲海默重症(老年性癡呆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腦部攝影;右邊對照組(Control)健康的腦部攝影。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是一篇詳細但稍微難的有關阿茲海默症的科普文章,值得一看。

圖文來源


􀀔􀀚

腦波圖機

人體在休息放鬆時,腦中的α慢波活性會上升;人體在工作思考問題時,則是腦中的β快波活性上升。EEG腦波儀器是根據腦部的各種活動所產生的電流變化將之繪製成腦波圖。並藉以評估腦部的功能活性及變化狀態。

 

23. 大腦皮質的各功能區。

(1.)    額葉主要與推理、計畫、語言、運動、情緒等有關;

(2.)    頂葉與觸覺、壓覺、溫度、疼痛已及本體感覺(Proprioceptor)各種感覺的認知相關;

(3.)    顳葉和聽覺辨識及記憶相關;

(4.)    枕葉與視覺認知有關。    (電腦繪圖:姚裕評)


24. 腦波就是大腦皮層中「電氣活動性的變化」,上方的貼片就是偵測腦波的點。     (電腦繪圖:姚裕評)

 

25. 腦波的分類:


αβδθ波 整理圖表     (電腦繪圖:姚裕評)

腦電波(EEG):主要的腦電波分為四種其中的

α波=休息波(慢波);β波=忙錄波(快波);δ波=熟睡波

以上圖2325的圖片來源:




26. 腦波((EEG)的分類以及各種腦波代表的生理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